N95口罩之父來自台灣!出身台中農家「赴美狂修學分」可拿6博士學位 無酬協助疫情:寧救1億人不要1億美金

這幾個月來肺炎疫情蔓延全世界,各國都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只希望能盡快控制住這次的狀況。而提到防疫措施,就不得不提到保護醫護人員安全的「N95口罩」。不織布同業公會在前陣子發文分享,其實N95口罩是由來自台灣的工程師蔡秉燚(Peter Tsai)博士所發明。

圖片取自 聯合新聞網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杯型的N95口罩在配戴後透過鼻樑上的金屬片來密合鼻子形狀,能過濾95%的微小顆粒物,如花粉、病毒、灰塵、霧霾等,至於為什麼能擁有這麼強大的過濾效果?答案就在口罩中間層的靜電熔噴布。

圖片取自 風傳媒

熔噴布在製作過程中會使纖維變細,纖維中的孔洞就能阻擋微小顆粒物,同時會透過專業方式讓靜電附著在布料上,當病毒細菌經過時就會被靜電吸附,如此強大的功能更讓熔噴布被封為「口罩之心」。

圖片取自 東森新聞

或許聽起來並不困難,但其實當初工程師蔡秉燚和其團隊在研發時投入了相當大的心力,如果沒有他,現在的N95口罩製作不會有這麼一套完善又成熟的標準流程,許多醫護人員在執行任務時,也無法得到如此良好的保護。

曾經有人表示蔡秉燚這項技術,守護以及改善了超過10億人的健康。而在不織布的領域中,他的成就不只如此,據《東森新聞》報導,蔡秉燚目前擁有12項美國發明專利,還有20個以上的商業產品授權,技術也已經被廣泛運用超過30年。

圖片取自 東森新聞

而要說起蔡秉燚與不織布的緣分,就得從他就讀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說起。根據《元氣網》報導,出身於台中清水的農家,蔡秉燚為了在當時紡織業盛產的時期找到出路,選擇就讀台北工專纖維工程科化纖組,在畢業及服役後便前往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為工業局制定相關計畫。

圖片取自 元氣網

蔡秉燚坦言,當時台灣的機器與技術全都來自歐美日,「只做製造,不知原理,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慾。」於是他毅然決然前往美國的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碩、博士,努力廣泛研修各種課程,最後更多拿了一個資工學位。

圖片取自 三立新聞

更驚人的是,蔡秉燚在就讀博士班時,修習了高達500個學分,換算起來等於念了5、6個博士學位,這不是為了別人,全都來自於自己內心對於知識的好奇與嚮往。也因為涉獵的領域相當廣,更能跨界結合不同理論基礎來完成更艱澀、複雜的實驗。

圖片取自 天下雜誌

研究所畢業後,蔡秉燚在美國田納西大學擔任研究學者,領導著實驗團隊在1992年時成功開發N95口罩,並透過不斷的研發改良,讓N95口罩的過濾效果更好,人們配戴時也更加透氣,如此偉大的發明更讓他得了2座該校最高榮譽的惠利獎,是校史上唯一二度獲獎的傑出人物。

圖片取自 元氣網

蔡秉燚的人生信念帶領著他一步步走向更遠大的抱負與夢想,他的座右銘是「一生之計在於勤」,認為一個人有可能在一夕之間爆富,但絕對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成科學研究而得到成果,這些理念都再再顯示他對科學的尊敬與盡責。

圖片取自 風傳媒

在正值肺炎流行的嚴峻時刻,蔡秉燚也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分享一些可讓口罩消毒後重覆使用,以及不讓口罩功能受損的方法,只希望能解決口罩短缺的問題,而他做的這些事全都沒拿酬勞,「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不會選擇去拿1億美元。」蔡秉燚這麼說著。

圖片取自 天下雜誌

目前已經68歲的蔡秉燚已經從任職長達35年的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主校區)材料科學系退休,但他仍退而不休地在這領域不斷精進,其成就依舊在校園裡廣為流傳,更讓學校副校長讚譽有加,「他證明了我們學校的研究人員是怎樣建立並保持科研與產業間聯繫的,是怎樣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並產生巨大影響的。」

臉書 台灣區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

在這樣艱困的時刻,更讓許多人深深感謝蔡秉燚博士的熱情與無私奉獻,也希望能讓這位厲害的台灣之光被更多人看見與記得。

影片來源 : YouTube / 東森新聞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