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了!老年人做運動「不是越多越好」:超過這時間反而傷身

  • 2025-05-12 14:57

清晨的公園裡,68歲的張大爺正滿頭大汗地晨跑,而坐在長椅上的李大爺卻連連擺手:「我這老胳膊老腿的,動不了啦。」這幕場景就像老年人的健康分水嶺,其實他們都陷入了一個誤區,老年人做運動是必需的,即使是高齡身體虛弱的人也應當作力所能及的運動,但老年人運動不能逞強,並非越多越好,應當像煮粥一樣,掌握火候最關鍵。

這個火候主要包括4個方面,可以說是老年人制定運動計劃和方案的原則,確保運動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獲益。

NO1:「長壽密碼」藏在運動時間裡

最新研究顯示:老人每周運動150分鐘,大約每天20分鐘,就能讓過早死亡的風險直降30%,就像手機充電到80%有利於保護電池,這個運動量恰好是老年人「健康收益最大化」的臨界點。

NO2:運動強度「聊天法則」

實踐表明:中等強度的運動對機體各項代謝和功能都能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中等強度運動有個簡單判斷標準,就是在做運動過程中能聊天但唱不了歌,就像你逛菜市場不能買到你拿不動,拎著兩袋菜快走,既能鍛煉身體又不至於透支。

NO3:運動過量反成「健康殺手」

王奶奶每天都要跳2個小時的廣場舞,結果膝蓋腫得像發麵饅頭。研究證實:老年人運動量超過每周300分鐘,比如每天40分鐘以上時,就像往已經裝滿的茶杯繼續倒水,不僅益處不再增加,反而可能引發運動損傷。

NO4:「碎片運動」也有效

做運動能一次性完成當然好,比如持續快走30分鐘,但對腿腳不便的老年人,運動可以拆解成「生活小片段」,比如看電視時抬腿畫圈,類似攪雞蛋動作;晾衣服時踮腳夠衣架,像摘樹上的柿子;洗碗時做半蹲動作,就像坐著看不見的凳子;每躺坐一個小時,起來伸伸胳膊運動腿3分鐘等等,積少成多,把每次幾分鐘的運動累計起來也管用。

更為重要的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堅持運動是最好的康復治療,比如糖尿病人餐後慢走,就像給血糖安個「減速帶」;關節炎老人力所能及的散步,好比給關節塗了潤滑劑;晚上睡前兩三個小時,舉舉啞鈴、做做俯卧撐、靠牆半蹲等等,相當於給睡眠準備「安神曲」。

總之,老年人動起來有助於養生防病,學會科學運動,就像掌握炒菜的合適火候,既不會夾生也不會焦糊,恰到好處才是美味!

文章來源:搜狐

Click to show more